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哈尔滨市汽车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汽车产业现状和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克服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坚持改革开放、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汽车工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国汽车年产量从2011年的1842万辆增长到2015年的2450万辆,年均增速6.2%。汽车产品利润率和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哈尔滨汽车产业紧密围绕“十二五”初期提出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合作,加快技术引进,以产品升级换代和开发新能源汽车为核心”战略思路,引进了长安福特哈尔滨乘用车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轿车整车生产基地,并积极推进零部件本地化配套体系建设。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整车和零部件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质的突破。截止2015年底,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39家,其中整车企业3家,零部件企业36家,新能源整车企业1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1家。
 
   十二五”期间哈尔滨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是:
 
   (一)自主研发体系逐步建立
 
   十二五”期间,哈尔滨整车和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体系逐步建立。在中小排量发动机、自动变速器、排气系统、汽车电器、汽车塑料件等方面涌现了东安汽车发动机、航天科技、固泰电子、艾瑞、齐塑等一批具备较强自主研发能力,产品性能和质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本地零部件供应商。
 
   (二)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就
 
   成功引进了长安福特汽车公司乘用车第五工厂,项目规划总投资65.97亿元,一期规划整车产能20万辆。长安福特汽车项目带动了一批本地供应商提升能力,吸引了一批外地供应商到哈尔滨投资设厂,对拉动哈尔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入上海联孚,成功激活哈尔滨闲置的客车生产资质,为“十三五”期间开展新能源商用车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顺利起步
 
   以通联客车、哈飞汽车、哈工大、光宇电池和万鑫石墨谷等为代表性的企业和高校在新能源整车、高寒条件下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动力电池、石墨烯材料、电池自动化拆解技术等新能源汽车技术关键领域相继获得重大进展,有3款新能源车型进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在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充电服务、租赁运营等方面哈尔滨正积极创造条件、出台政策,完善推广应用环境。
 
   (四)产业结构问题仍然突出
 
   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哈尔滨汽车产业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偏于低端,研发能力不强,高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少;集成式大企业不多,缺乏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零部件多元化配套不足,过于依赖本地配套需求,产业价值链急待向装备服务业拓展;设备老化现象普遍,缺乏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设备;民营骨干企业少,缺乏灵活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机制。
 
   (五)产业在快速发展期遭遇挫折
 
   哈飞汽车和一汽哈尔滨轻型车在“十二五”初期曾达到发展的高峰,并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细分领域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内外部多种原因,两家整车企业在“十二五”末期均已陷入停产局面。整车企业发展遭遇的重大挫折也导致大部分过于依赖单一配套关系的本地零部件企业发展受困甚至倒闭。哈尔滨市汽车产业在全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遭遇挫折,未能乘势进一步发展。
 
   二、面临环境和形势
 
   (一)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和趋势
 
   受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复苏缓慢等影响,全球汽车销量在金融危机后虽持续增长,但增速自2012年以来不断放缓,2015年全球轻型汽车销量8910万辆,增速为2009年以来最慢。中国和北美仍是全球汽车市场增长引擎,欧盟市场销量大幅反弹,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新车销量均呈下降态势。但伴随着油价下跌和消费者购买力回升,全球车市在2016年增速达到3.1%。
 
   1、全球汽车产业链继续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显著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正在发生转变。市场、产能、研发等产业链资源进一步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汽车价值链仍处于中低端,但附加值将不断提升,在部分领域(如中低端车型)可能会形成较高水平的研发能力;随着研发能力的掌握、产品水平的提升,新兴制造中心的本土企业将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汽车企业;新兴经济体的汽车产业发展将极大带动其本土整车及零部件厂商技术水平升级和市场拓展。中国汽车产量2006年仅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9%,2016年占世界汽车总产量比例已经达到28.7%。
 
   2、零部件制造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零部件采购全球化、生产外包化、合作研发外延化和售后服务网络化等经营方式的成熟应用。零部件企业在整车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汽车产业链的技术与研发重心逐渐向零部件企业倾斜。零部件企业接替由整车企业剥离出来的零部件研发和生产任务,开展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产品成本,关键零部件盈利能力处于较高水平。
 
   3、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围绕安全、环保、节能、轻量化、智能化等领域,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车型不断涌现。乘用车向平台化、系列化、轻量化、小型化、节能化、洁净化、电子化、智能化和安全化方向发展。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将对产业自身和汽车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加快。为应对日益突出的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各国为推动道路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纷纷推出日趋严格的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或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同时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电动化。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达60万辆左右,其中中国销售约38万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5、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提速。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围绕智能化转型的新一轮竞争正激烈展开,多个发达国家提出了制造业智能转型升级计划,并把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智能转型的核心产业或突破口。主要汽车企业和国际IT巨头积极开发智能网联化汽车产品,配备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智能化产品已陆续投放市场。围绕汽车高级智能化技术的开发、核心资源的控制,企业间的合作显著加强。随着智能网联化的技术链、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以及互联网产业的介入,传统的汽车技术链、产业链正在被打破和扩充,催生形成了汽车产业的新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
 
   (二)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和趋势
 
   1、产销增速趋于稳定,行业效益有所提升。“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爆发性增长后经历短暂调整,进入稳定增长阶段。2015年全国汽车年生产达到2450万辆,实现“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6.2%。汽车产品利润率和企业运营效益有所提高,2014年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96万亿元,实现“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5%;“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180.42亿元。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和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汽车市场仍有巨大增长潜力。“十三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仍将维持年均8%左右的稳定增长,到2020年汽车年产销将超过3000万辆。
 
   2、新技术应用明显加快。以涡轮增压、可变气门正时和DCT/CVT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动力系统节能技术,以高强度钢、镁铝合金、碳纤维为代表的车身轻量化材料技术,以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在我国汽车产品上得到越来越快且广泛的应用。针对这些技术开展独立研发并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企业逐渐涌现,为中国汽车产业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做出贡献。
 
   3、关键零部件仍存巨大发展机遇。在整车产销稳步增长,汽车后市场加速发展等因素的带动下,我国零部件行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成长空间。但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以生产车轮、制动器、车身附件等低端产品为主,缺乏关键技术、高端品牌、高水平人才等核心竞争要素,缺乏堪与外资零部件企业正面竞争的龙头企业。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滞后仍是制约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主要原因。但在“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驱动下,大体量且仍稳定增长的市场需求仍为本土创新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崛起留有巨大发展机遇。
 
   4、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助力跨越式增长。在中央政府坚定、持续的政策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出现市场爆发性增长。在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缩短了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状态。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做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增长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5、汽车装备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等外部环境带领汽车装备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以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为代表的整车制造装备正在通过本土装备企业的崛起和国外先进装备产能的本土化转移而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6、“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改变汽车产业运营和服务模式。“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互联网+”的思想和实践降低了信息成本,促使电子商务模式深入人心,推动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也推动汽车企业在研发、制造和营销管理方面的变革。中国的国情特色为“互联网+”理念的落地提供了优质土壤,“互联网+”在中国的实践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上述变革均将对汽车业的运营和服务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也为汽车产业创造出新的职业类型和工作机会。
 
   7、消费税改革促进汽车服务业发展。根据国家产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资源、能源、环境的影响,“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对财税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中央和地方税收分成比例将大幅度调整,原属于中央收入的消费税将有可能大部分划给地方,这将很大程度上促使地方全面审视发展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利弊,促进地方政府在优化消费环境,发展汽车服务业方面的积极性。
 
   (三)哈尔滨汽车产业SWOT分析
 
   1、优势
 
   (1)雄厚的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哈尔滨市是东北地区工业重镇,拥有良好的汽车产业发展历史和产业链基础,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哈飞汽车在经历一段低迷期后,正面临复兴机遇;长安集团旗下自主品牌和福特品牌的产能建设即将为哈尔滨汽车产业再次腾飞奠定基础。哈工大、哈理工等知名高校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汽车研发创新提供支撑。
 
   (2)黑龙江省汽车产业核心地位。黑龙江省汽车产业主要资源汇聚于哈尔滨市,哈尔滨市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带动整个黑龙江省汽车制造和消费升级具有重大意义,也可为支持大庆、齐齐哈尔等黑龙江省新兴汽车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3)东北地区汽车保有量低于全国水平,有较大消费市场提升空间。黑龙江甚至整个东北地区人均汽车保有量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汽车消费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哈尔滨市也因此成为国内整车企业在东北地区布局的优选之一。
 
   (4)面向东北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市场的区位优势。黑龙江省是我国与东北亚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陆路门户。这部分广阔区域拥有较大的汽车需求增长潜力。通过中国境外投资和境外务工人员开发上述区域市场,是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发展汽车产业独具的区位优势。
 
   2、机遇
 
   (1)国内汽车市场仍将保持增长。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升级孕育巨大需求。我国刚刚迈入汽车社会门槛,汽车千人保有量刚刚超过110辆,仍远低于欧美、日韩以及台湾地区汽车保有量水平,国内13亿人口的内需不可忽视,国内汽车市场需求依然旺盛。
 
   (2)振兴东北国家战略为哈尔滨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和哈尔滨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等一系列政策为哈尔滨市汽车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作为中国最北省会级城市的优势为哈尔滨开展寒地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检测、推广应用等工作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哈尔滨现代服务业和产业链条延伸方面迎来机遇。
 
   (3)“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提供发展新思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思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为解决东北产业发展问题提供顶层设计思路,也为哈尔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
 
   (4)地域特点可为“寒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作出有益探索。中国幅员辽阔,秦岭、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对于温度条件要求较高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是不利条件。但发展新能源汽车不能忽视广大北方市场,开展寒冷气候下新能源汽车的适应性研发和示范运营是整个汽车行业共同关注的课题。哈尔滨市有条件针对这一课题的解决方案作出有益探索,也应抓住这一市场细分领域谋求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独特发展方向和竞争优势。
 
   3、劣势
 
   (1)现有整车龙头企业自主性和带动力不足。哈飞汽车纳入长安汽车体系后,发展规划主导权旁落,导致哈尔滨整车制造业错过了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快速发展和新能源乘用车爆发式增长的良好机遇。整车企业主导权的旁落还导致本地零部件配套体系丧失了发展带动力量,甚至趋于解体。
 
   (2)产业配套能力不均衡,高端零部件缺失。本地零部件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品技术含量偏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较少。合资企业偏重生产制造,精加工产品和总成件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在长安集团系列品牌产能建设过程中,零部件配套的本地化比重不足。
 
   (3)地理位置偏处一隅,整车和零部件进出物流成本高。黑龙江省位于我国最北端,远离中原主要汽车消费市场和汽车零部件优势区域,无论零部件配套输入或输出,还是整车完成品向主要消费市场的输出,均存在物流成本高企的弱势,是制约本地汽车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
 
   (4)体制机制落后、多元化开拓能力不足。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趋缓,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和文化的落后,进而造成商业氛围不够浓厚,缺乏多元化开拓发展能力。以哈尔滨市汽车产业为例,长期依赖于哈飞汽车的带动作用,忽视了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在哈飞汽车被并购后即陷入被动。
 
   4、威胁
 
   (1)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态势使得汽车产业项目成为各地竞相追逐的重点。很多地方政府将汽车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特别是合资企业的整车项目。目前,除吉林长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武汉、重庆等传统汽车产业重要基地外,沈阳、大连、成都、长沙、西安、保定、郑州等地也相继成长为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在这些产业集群之外的区域争取优秀汽车项目的难度明显增加。
 
   (2)本省内部存在汽车产业资源争夺。哈尔滨市长期作为黑龙江省汽车产业的代表,但近年来随着本地汽车产业的挫折,省内其他地区争取到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大庆通过支持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项目而得到高端乘用车发展机会,齐齐哈尔市也在发展新能源客车。黑龙江省内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资源本就薄弱,在内部争夺下如出现分力,将继续错失产业发展的机遇。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哈尔滨建设国家级新区为机遇,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供给侧改革”国家战略,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充分解放思想,深挖产业资源,做大做强存量,战略引进增量,实施传统燃油汽车产业“复兴计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倍增计划”、零部件企业能力“提升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星火计划”、汽车现代服务业“增值计划”、科技创新“协同计划”等“六大计划”,实现“哈尔滨制造”向“哈尔滨智造”的转变。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牵引相结合
 
   坚定树立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汽车产业发展核心的地位,用好用足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各种扶持政策。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政府和产业界沟通和交流。创造条件对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产能建设、市场培育类重点项目给予引导和支持。鼓励汽车产业相关人员增强市场意识和契约精神,完善竞争机制;加快汽车消费环境改善;提升哈尔滨汽车产业市场化水平。
 
   2、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协调相结合
 
   深刻认识整车项目对汽车产业的整体带动作用,全力保证整车项目达产扩能,以整车为龙头促进研发创新能力发展,带动零部件产业整体能力提升,实现汽车后市场阶跃性增长,补足产业链短板。
 
   3、坚持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相结合
 
   强化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系统创新,加快突破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发挥本地研发和自主创新优势,加大对前沿性整车技术、关键性零部件技术、高附加值材料技术的研发投入。探索知识产权多元化的整车开放制造平台模式,推动产业组织模式优化和调整。坚定支持“互联网+”概念下汽车分享经济及其衍生的多种运营模式的大胆尝试,为哈尔滨汽车全产业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4、坚持本地培育与外部引进相结合
 
   创造条件鼓励本地整车企业做强做优;针对产业链的若干战略性环节,面向国内外主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开展高层次引商引智工作,引进项目力争突出重点和特色,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产业规模显著增长,产业质量显著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内涵,到2020年全市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整车产能突破40万辆,其中传统整车产能达到3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0万辆;动力总成产能突破100万台,其中发动机突破100万台,变速器突破40万台。以建设“长安福特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中国寒地新能源车辆研发制造检测应用基地”、“中国石墨材料产业战略增长极”和“中国北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示范城”四项工程为抓手,将哈尔滨建成集研发、制造、检测、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北方重要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实现哈尔滨汽车产业的振兴。
 
   2、分类目标:
 
   (1)产值规模
 
   产值突破600亿元。其中,依托长安福特、哈飞汽车、一汽哈轻、东安汽车发动机、光宇、固泰电子等实现传统燃油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20亿元;依托哈飞新能源、通联客车、龙江客车、光宇电源、中博新能源、华凯、圣为等实现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162亿元;依托北方建成、凯雷、万客特种车等企业实现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专用车产值突破8亿元;依托哈尔滨国际汽车博览中心、冰雪娱乐活动主题公园、寒地新能源汽车研发检测产业园、智能网联汽车示范产业园等实现汽车创新服务业产值突破10亿元。
 
   (2)整车规模
 
   整车产能突破40万辆。其中,依托长安福特和哈飞汽车实现传统能源乘用车产能突破30万辆;依托通联客车、哈飞汽车、龙江客车、哈尔滨万客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专用车等产品实现新能源汽车产能突破10万辆;依托北方建成、凯雷、哈一机等企业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特种专用车,重点发展冷链、消防、除雪、工程机械、市政环卫、通信等专用车产品。
 
   (3)零部件规模
 
   零部件产值规模突破240亿元。加快发展并自主掌握发动机、变速器等动力总成以及动力电池、汽车电子及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完善具有独立产品开发能力的、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围绕长安福特、哈飞汽车等整车企业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其中,依托东安系企业实现发动机产能突破100万台,变速器产能突破40万台,打造为哈尔滨最具特色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成为国内汽车动力总成市场多元化的研发、生产、配套基地。
 
   (4)企业规模
 
   规模以上企业突破80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2家,力争打造1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突出的新能源汽车大型企业。
 
   (5)汽车服务业
 
   汽车服务业产值突破10亿元。建设哈尔滨新能源汽车高寒研发检测产业园、汽车文化产业园、汽车进出口口岸等,发展汽车研发、物流、汽车租赁、报废回收、会展、汽车文化、二手车出口、汽车寒地运动和寒地检测等创新性汽车现代服务业。
 
   四、主要任务
 
   1、推进传统燃油汽车产业“复兴计划”
 
   (1)推动整车企业规模化发展
 
   提升乘用车产能规模。深化哈尔滨与长安福特多层次沟通合作机制,鼓励长安福特哈尔滨基地引进SUV和MPV、皮卡等新车型落户哈尔滨;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将长安福特哈尔滨基地上升为福特东北亚地区战略地位定位,积极融于全球汽车市场,早日达成规划产能;充分利用哈飞汽车全系列整车公告资质和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爆发式增长的机遇,加强与行业内外金融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合作,鼓励哈飞汽车股权回购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整车开发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依托行业产品研发共享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改造升级现有轿车和微车产品,实现经济型MPV、SUV和皮卡的市场迅速开拓。
 
   提高商用车产品品质。完善哈尔滨与一汽集团、通用汽车集团的沟通机制,争取共同推动一汽哈轻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利用皮卡解禁带来的机遇,推动一汽哈轻开发轻型载货车底盘和中高端皮卡产品,引进通用旗下全尺寸豪华皮卡和房车等产品,力争将一汽通用哈尔滨基地打造为一汽集团高端轻型载货车生产、研发和商贸基地。引导哈尔滨哈飞农用车制造有限公司嫁接外部资源,按照《开展低速货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升级并轨工作的通知》和《商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相关要求,升级为轻型载货汽车生产企业。
 
   (2)积极发展中高端特种专用汽车产业
 
   开发储运气专用车。依托“中俄万亿能源项目”建设,支持哈尔滨北方建成聚焦发展储运气专用车产品,推动建成北方车的多式联运罐式集装箱项目扩大产能,并争取引进国内储运气车辆领先企业,打造“储运气专用车”产业园。
 
   打造轻型载货专用车基地。发挥民企在专用车产业发展中的市场灵活反应优势,鼓励一汽哈尔滨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利用“开放制造平台”策略做大轻型载货专用车底盘,形成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细、配套完备、具有强大带动力的轻型载货专汽产业链。
 
   组建哈尔滨专用车集团。规范行业生产资质混乱局面,整治行业无序竞争,积极引进国际国内高水平改装车和特种车企业,提升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增加雪地专用车产品种类。
 
   完善专用车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哈专集团”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域内产业左右联系、上下合作。引导域内装备制造企业开发生产专用车配套产品,将汽车零件、部件企业纳入专用车配套系列,引导哈尔滨钢铁企业与专用车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开发生产专用车所需钢材。要努力形成集底盘生产、专用车生产、零部件配套、研发检测、物流展销、专汽销售、保养维修、物流、保险租赁等专汽“后市场”行业,为专汽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努力形成“零部件(二、三级供应商)——模块化总成件(一级供应商)——专用汽车——专汽制造服务业(包括研发、贸易、物流等)”这样一个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细、配套完备、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专汽产业链。
 
   打造专用车产业服务平台。推动信息平台建设。采取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建设哈尔滨专用车信息交流服务平台项目;推动服务平台建设。通过金融、保险、工商、税务、商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综合服务机构,为投资专用车及配套产业的客商和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研发平台建设。推动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哈专集团合作,重点是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汉阳专用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组织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开展有偿研发服务,集团负责落实成果转化企业,给付成果转化费用,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式研发体系;推动融资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投资、引进投资、社会融资方式组建哈尔滨专用车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特种车产业园小额贷款公司,面向专用车及配套企业,开展贷款和融资担保服务。
 
   2、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倍增计划”
 
   (1)加大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
 
   以新能源乘用车为主攻方向,盘活哈飞乘用车资质。优化哈飞汽车现有股权结构,提升哈尔滨市的主导权。以哈飞乘用车资质和建成的四大工艺和生产线通用设备为开放平台,利用“互联网+”和“众创众筹”思路,加大与国内互联网汽车公司、独立汽车设计公司、低速电动车企等轻资产企业合作,将哈飞汽车打造为“新能源汽车开放制造平台”,打造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领域的“富士康”。
 
   引进福特新能源汽车项目。围绕福特汽车“创新2020战略”,通过政府采购和市场激励等政策,积极引进福特C-MAX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蒙迪欧混合动力车型等长安福特新能源汽车导入哈尔滨生产,将哈尔滨打造为福特汽车在华地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支持本地民营企业发展新能源整车项目。鼓励本地具有新能源汽车研发实力的企业,引进区域内外金融资本,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颁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积极申请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
 
   探索性发展优质低速电动车项目。借助《低速四轮车技术标准》契机,通过自我孵化和外部引进等法师,发展具备较好市场潜力、市场占有率高、研发实力强和技术储备好的低速电动汽车,分阶段、多路径积极争取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和产业化项目,同时积极学习“众泰+知豆”和“青年+广马”模式,支持低速车企业通过资质捆绑的方式与哈飞汽车实现合作,实现新能源乘用车产业的创新突破。
 
   支持新能源客车发展。推进通联客车和龙江客车加快项目建设,依托中烯源极寒快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开发适合寒地低温运营的纯电动智能客车、微循环客车和低地板客车。
 
   发展新能源专用车。一是依托2022京张冬奥会核心区新能源汽车全覆盖和东北地区环境污染治理,鼓励现有的专用车企业按照工信部出台的工产业[2009]第45号《专用汽车和挂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进行新能源专用车产品准入、新能源专用车底盘准入和新能源企业准入;二是在支持企业做好新能源厢式物流运输车产品准入的同时鼓励企业向广泛使用新能源中重卡的港口转运、矿山自卸和铁陆转运等领域拓展,抢占新能源专用车下一个“制高点”;三是抓住一汽哈尔滨轻型商用车有限公司设立独立法人的机会,打造“一汽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园”,依托一汽新能源轻型商用车底盘优势,吸引外部资本进驻,依托现有的新能源专用车订单,实现“整车制造+金融资本+客户”的全产业链集合;四是鼓励以哈尔滨中博和哈尔滨光宇创新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模式,利用中烯源极寒快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加强与现有新能源专用车企业在哈尔滨的本地化合作。
 
   (2)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分享经济”和“互联网+”理念,实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模式创新。依据哈尔滨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的出台,利用“众创和众筹”模式,探索引进滴滴出行、庞大汽车、杉杉、中博充电、中耀智慧、智正科技、中兴通讯等新汽车运营模式提供商,整合生产端和市场端资源,推进租赁业务与现代信息平台融合,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推动基础设施PPP模式建设。坚持“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主导”模式,逐步实现充换电等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市场化与社会化;结合中烯源快充动力电池技术的优势,促进中博充电及充电装备企业开展充电设备技术和运营模式创新,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和运行监控网络,建成覆盖运行车辆、15分钟超级充电站、充换电站、服务设备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信息交互和智慧服务。
 
   3、推进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力“提升计划”
 
   打造动力系统产业集群。推动动力系统产品结构调整,依托“排放法规和平均油耗”倒逼机制,引导东安三菱、东安发动机开发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小排量发动机、混合动力汽车用发动机、6AT自动变速器和新能源汽车专用变速器,实现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模块化匹配。积极引进福特变速箱供应商,围绕长安福特汽车哈尔滨分公司积极引进长安福特马自达变速器工厂和格特拉克传动系统有限公司。依托动力总成企业引进区域内外缸体、缸盖、活塞、连杆、飞轮和输入出轴、壳体等配套企业集聚配套发展,形成零件-部件-总成-模块化的研发制造产业链,推动总成及关键零部件近地化配套,将动力系统产业打造为哈尔滨汽车最具有规模特色的零部件产业。鼓励动力总成及配套企业瞄准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企业,开发全球汽车市场,打造多元化配套企业。依托现有的动力系统配套产业链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上柴、潍柴、玉柴、锡柴、康明斯、道依茨等国内知名的燃气发动机生产和研发企业来哈合作。
 
   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模化发展。充分挖掘哈工大电动汽车研究所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远程监控、大数据处理、评价体系和梯次利用方面的科研优势。鼓励哈尔滨光宇、华凯动力、圣为、中科众瑞、中烯源电池等企业发展车用动力锂电池、镍氢电池、BMS系统、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动力电池轻量化组包技术、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技术。支持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兼并重组,满足的兼并重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相关要求,实现企业的集群抱团发展。依托动力电池企业引进区域内外正极材料、锂离子隔膜材料、锂离子电解液材料生产企业,推动总成及关键材料近地化配套,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研发,实现“材料+隔膜+BMS+铝壳供应”的竞争策略,迎接电池行业即将到来的“产能淘汰”。鼓励万鑫石墨谷开发石墨烯与碳纳米管结合的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和石墨烯导电添加剂,积极探索石墨烯材料在车用动力锂电池和超级电容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依托哈尔滨光宇、哈尔滨中博等企业,加强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建立规范的回收渠道,鼓励回收电池应用在更小型的家庭电瓶车、变电站的UPS(不断电系统)以及短时间家庭储能系统等;根据哈尔滨智正科技现有关键性在线维护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提升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并对不符合投运要求的动力电池组安全预警。基于动力电池组的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再分容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加大对废旧电池拆解、重组、测试、寿命预测等攻关力度,提高生产可靠性,提高拆解回收过程中的效率,使动力电池回收材料和再利用电池具有经济可行性和安全性。
 
   补足新能源汽车驱动和控制系统短板。推动光宇公司研发电控转向、电驱动、电控制动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推动哈工大驱动控制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和产品产业化,引进新能源驱动系统生产企业。
 
   推动汽车材料环保轻量化。依托汽车节能减排和内外饰材料环保法规倒逼契机,鼓励鑫达集团、东北轻合金、广旺新材料开发内外饰环保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轻量化复合材料、高强度化工材料、铝镁和镁锂合金技术。
 
   推动本地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依托长安福特哈尔滨基地供应商本地化战略契机,优先扶持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人才引进、技术嫁接和资产合作等方法,推动与福特全球供应商的合资合作。
 
   推动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工程。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依托哈轴工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和高端机器人专用轴承产业化项目、航天科技汽车总线控制模块、总线式仪表和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烯源新能源汽车极寒快充动力电池产业项目、艾瑞智能化工厂及研发中心创新建设项目、万宇和固泰电子汽车喇叭智能制造项目、齐塑汽车设备升级及机械手应用项目、博通和至信冲焊件生产线智能改建项目,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
 
   4、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星火计划”
 
   (1)构建哈尔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平台,打造中国北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示范城。
 
   启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加强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的对接,依托哈尔滨新区建设,规划无人驾驶测试封闭区域,模拟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城市+乡村试跑状况的多种测试认证场景,将其打造为东北地区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积极对接和学习乌镇无人汽车驾驶示范区项目,加强与百度、腾讯和滴滴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同建立采集无人车各种车型和各种道路工况的模拟数据平台;在低温试验检测中心基础上,打造智能网联汽车试车场,积极对接松下、索尼、电装、摩比斯、丰田、本田、日产、现代、起亚、软银等日韩智能网联汽车上中下游企业,将哈尔滨建设为东北亚地区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对接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获得“汽车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的机遇,引进长安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项目。
 
   积极参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依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支持,积极推动本地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建设当中,参与行业标准和法规的起草及制定。对照智能辅助驾驶法规要求,鼓励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相关学科院系为核心构建研发创新主导、产学研结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智能汽车产业联盟,开展以ADAS算法技术为代表的智能网联系列技术的开发,建设适合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的生态系统。开发智能网联汽车电子集成系统。依托中汽中心开发智能汽车建立测试评价的环境,在哈尔滨建立智能车辆测评基地,打造国内首个“智能汽车第三方测试评价的服务平台”。
 
   加强本地企业互联网信息通讯和算法关键技术攻关。构建汽车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网络。鼓励航天科技、国泰电子、智正科技、威帝汽车电子、志阳汽车重点发展智能驾驶系统、信号采集系统技术。鼓励企业利用传感器、仪器仪表、微电机技术、无线通信网络、射频识别技术、云技术等各类技术,开发V2X车辆信息通讯交互技术,包括通信设备制造、通信服务、平台运营以及内容提供和高效车用先进传感技术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力度。
 
   搭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基金。加强与国内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基金合作,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优势,组建“哈尔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哈尔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建设和孵化哈尔滨市智能网联汽车科研项目产业化。重点围绕ADAS产业链上下游包括优质企业借助金融资本引进来哈尔滨。
 
   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信息服务培育汽车现代服务业。依托黑龙江省“互联网+”发展战略,在哈尔滨全市发展语音服务,鼓励最优路线规划免费语音导航时时路况播报,驾驶行为评测,油耗评估评测等服务模式的创新;支持汽车电商发展,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消费管理手段和方式,加快推进质量安全交通责任认定等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培育智能网联汽车的消费环境。提高汽车产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汽车生产定制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支持全行业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搭建智能汽车产业化服务平台,支撑产业链的协同,促进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形成和产业的发展;鼓励中国联通依托语音通信、庞大的用户群体、优秀的数据切换能力、经济的数据成本等多方面的优势与本地车联网企业进行合作;依托车载通信基础服务,将其TSP运行维护、呼叫中心及车载内容服务在哈尔滨产业化;加快推广哈尔滨市车联网、车路协同和智能汽车融合技术的应用,建立统一的车与车、车与路通信的协议;完善汽车相关的大数据采集和交互的技术体系,提升车辆感知智能化水平,加强与汽车新技术的结合。
 
   重点围绕引进智能汽车传感器企业的引进作为突破口,打开哈尔滨市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关键。探索引进华域汽车和湖南纳雷科技等毫米波雷达企业;厦门意行和南京米勒等前端单片微波集成电路企业;沪电股份等雷达天线高频PCB板企业;广州中海达卫星和北京北科天绘等激光雷达企业;欧菲光和舜宇光学等车载摄像头企业;镭神智能、欧柏拓、慧眼科技、易航智能、中天安驰和佐智科技等ADAS企业。
 
   (2)发展寒地移动装备研发、制造、检测产业
 
   建设寒地新能源汽车研发检测中心。依托长安汽车、哈飞汽车、通联汽车、光宇电源、华凯动力、哈尔滨中博新能源和哈工大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寒地新能源汽车研发检测中心,推进新能源汽车低温试验检测产业市场化和标准化开发北方低温市场的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产品需要,攻关电池低温使用技术,解决低温条件限制电动汽车里程问题。重点研究寒冷天气对车辆设计制造、动力电池、电池难充电、车辆密封保温设计、温控与热空调能力管理技术等特殊要求。根据哈尔滨中烯源电池科技极寒零下55摄氏度放电百分之八十以上,常温环境下,6分钟充电容量百分之九十以上,充放电20000次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优势,支持在哈尔滨打造“极寒地区新能源汽车长子示范基地。(极寒快充体系纯电动物流车、乘用车、专用车、客车等)
 
   发展雪地移动装备产业。组织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发展雪地移动装备和全地形移动装备的研发、制造、检测产业,将哈尔滨打造为国内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对独联体国家高寒地区车辆装备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3)发展以石墨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为代表的中国石墨材料产业战略增长极
 
   组建中国石墨产业发展联盟。依托工信部支持黑龙江省筹建中国石墨产业发展联盟的契机,扶持由哈尔滨万鑫石墨谷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中国石墨产业发展联盟”做大做强,围绕产业链组织集聚国内优势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拓宽上下游技术合作、产品试制、应用示范及市场推广的渠道,搭建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引领国内石墨烯材料产业发展。
 
   建设国家级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和技术中心。聚焦石墨烯在汽车锂电、超级电容和充电装备等汽车产业相关领域,鼓励石墨烯战略应用产品、应用技术、应用装备的开发与产业化,拓展壮大石墨烯产业应用市场规模。
 
   支持龙头企业的“头羊效应”。推进哈尔滨万鑫石墨谷科技产业园建设,吸引一大批人来哈开拓石墨烯事业,通过“北大-宝安烯碳科技联合实验室”合作,攻克石墨烯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石墨烯的批量制备、石墨烯在新能源中的应用、石墨烯在可穿戴器件中的应用)开展项目合作,共同推动石墨烯产业化应用。
 
   引进国内外“技术财富”。促进万鑫石墨谷与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合作,开发石墨烯与碳纳米管结合的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推进其与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天津大学、加州大学合作开发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推进其与清华大学开发石墨烯导电添加剂。
 
   支持石墨烯全产业链发展。一是依托万鑫石墨谷,培育一批原材料生产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方式,培育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提升其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其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其参与标准制定、强化品牌建设和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等。二是鼓励万鑫石墨谷与石墨烯应用产品开发生产企业进行合作。聚焦导石墨烯在汽车锂电、显示器、超级电容、轻量化、充电材料、汽车电子、汽车材料等领域,推进石墨烯战略应用产品、应用技术、应用装备的开发与产业化,拓展壮大石墨烯产业应用市场规模。三是引进一批石墨烯终端产品应用企业。综合运用各类相关政策,鼓励东安动力、东安三菱、通联客车、长安汽车等汽车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汽车轻量化、汽车内外饰等领域的终端产品生产制造企业积极与石墨烯应用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对接,采购使用石墨烯应用产品。
 
   推动公共平台建设。一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中国石墨烯联盟以及石墨烯研发机构和企业,整合国内外石墨烯技术和产业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级石墨烯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设立开放实验室。二是公共检测认证平台。充分调动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的资源,建设石墨烯产品检测认证平台。紧紧围绕哈尔滨石墨烯产业发展特色和需求,积极鼓励龙头企业主动牵头和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制订,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为石墨烯企业提供测试、质量性能检测认证,标准咨询等服务。三是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围绕前沿技术、科研成果、标准专利、核心产品、应用示范等内容,搭建石墨烯应用与推广展示平台,为公众、企业、机构、政府等全面系统地展示石墨烯发展现状和产品,宣传哈尔滨石墨烯产业发展成就,推介哈尔滨石墨烯企业和成果。
 
   5、推进汽车现代服务业“增值计划”
 
   建设汽车进出口基地。建设汽车整车进出口口岸,将哈尔滨打造为“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汽车进出口核心城市。结合哈尔滨新区纳入国家战略发展和“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机遇,依托黑龙江省“互联网+”计划,利用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带来的行业机遇,在哈尔滨打造主要面向东北亚市场的线上线下结合的二手车电商进出口基地。
 
   发展汽车后市场产业。建设哈尔滨汽车文化产业园,引进和培育汽车金融、保险、物流、租赁、维修、零售和售后、装潢和改装、二手车交易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连锁贸易和售后汽配连锁市场,促进汽车产业与科技、信息、金融等融合发展,延伸汽车产业链条。
 
   发展汽车运动产业。依托2020冬季奥运会、中国汽车冰雪短道拉力锦标赛以及举办“亚太雪地论坛”和“雪地全地形车锦标赛”的机遇,建立以冬季汽车驾驶体验为主题的冰雪游乐园,发展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和全地形车辆产业,积极推动雪地摩托、卡丁车和全地形车等雪地移动装备装备产业落地,打造“滑雪场+度假区+主题地产+滑雪装备制造业+滑雪场设备制造业”的闭环模式,将哈尔滨打造为国内集雪地移动装备生产、研发和赛事为一体的中心。
 
   6、推进产学研创新“协同计划”
 
   加大产业研协调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以哈工大等区域内高校院所为代表的哈尔滨汽车产业科研力量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高寒应用技术、电驱动技术、动力驱动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哈工大牵头组织哈尔滨区域内整车、零部件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汽车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院按照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的思路,采取开放式、集团式的方式,以协同创新为导向,通过大学与大学协同、大学与产业协同、企业与行业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等合作方式,结合包括自然基金、政府专项、知识产权基金、协同创新子基金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推动知识、技术、产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五、空间布局
 
   根据哈尔滨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实施“北创、中服、南造”的布局策略。
 
   北创:依托江北科技新城为载体,围绕总规划面积137.2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园和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构建汽车技术研发、孵化和市场化三个体系,借助“互联网+汽车”的融合,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汽车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行业技术领先性、市场开拓创新性和产品设计前瞻性的创新型汽车科技研发创新企业。将该区打造为“哈尔滨新区”最具活力的创新集聚区。
 
   中服:依托道里和南岗为载体,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工业园区-中烯源新能源汽车极寒快充动力电池产业项目、科企孵化器-哈尔滨中博新能源科技大厦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项目的发展。将道里和南岗打造为哈尔滨集汽车产业信息、人才、商服、金融为一体的汽车总部基地。
 
   南造:依托哈尔滨平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为载体,创新园区间管理协作,推动现有产业园“拓展区”的建设,以“四车一机”(长安福特、哈飞汽车、一汽哈轻、通联客车和东安汽车发动机)为重点,集聚一批技术含量、附加值较高的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加快园区现有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升级和调整,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配套格局布局,加强企业之间信息和资源协同,形成产业集聚集约效应。将该区打造为“哈尔滨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基础。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领导体制,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哈尔滨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完善推进体制,形成工作合力。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具体负责配套政策、资金筹措、宣传推介、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和安置、土地审批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
 
   成立哈尔滨汽车产业办公室,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汽车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贯彻落实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组织实施汽车产业重大项目计划;提出推动汽车发展具体建议,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成立由行业知名专家组成的哈尔滨汽车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作为领导小组的咨询机构。积极组建产业发展高级智囊机构,开展与国内外相关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的战略合作,建立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
 
   进一步加强市委、市政府与整车企业、重点零部件企业的沟通交流,完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重点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沟通、交流和重点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升哈尔滨-长安高层定期会晤机制,建立分管市领导联系服务长安在哈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与长安汽车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哈尔滨汽车产业上升为长安汽车集团“十三五”发展的重要一部分。
 
   (二)加大资金支持,落实重大项目
 
   制定科学合理的新能源汽车财政奖励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向的整车、关键零部件、基础设施和相关装备的招商、研发、生产和示范推广工作给予融资支持。
 
   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实施政府优先采购,逐年扩大采购比例。在政府科技投入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联合申请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鼓励和支持哈尔滨汽车企业申报承担汽车相关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试点专项、工业强基工程、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专项计划的项目;黑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载体、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专项计划,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三)拓宽融资渠道,力促产业发展
 
   打造有利于哈尔滨汽车企业融资的政银企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哈尔滨符合条件的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企业采取多种手段开展直接和间接融资。对列入哈尔滨重大项目清单的汽车产业化项目,提供贷款贴息。
 
   积极筹建哈尔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基金,并与黑龙江省工业投资基金相对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管理规范、支持创新的原则,利用财政杠杆撬动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支持汽车产业研发和产业化、汽车配套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孵化建设。充分利用国际汽车产业产能、技术转移和企业投资重组日趋活跃的机遇,寻找和跟踪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组并购项目,适时跟进进行产业链战略布局。
 
   成立汽车产业投资公司,作为地方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平台,支撑汽车整车、零部件项目引进战略。为核心零部件项目入驻产业园区开展融资服务,重点支持整车和核心零部件项目建设;对园区基础设施及孵化器进行投资;为科技型、创新型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非银行业金融服务。
 
   (四)完善人才体系,强化智力支撑
 
   建立一套完善的汽车行业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引入国内外汽车产业领域的优秀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来哈尔滨工作。为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提供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帮助。经认定的人才按哈尔滨有关规定享受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生活便利等优惠政策。
 
   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强哈尔滨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订单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做大做强本地职业技术学校;加大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专业服务机构;建立汽车人才信息基础数据库、人才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五)开展品牌管理,发展产业服务
 
   通过整体包装,精准营销,凝聚资源,强化推介,鼓励哈尔滨汽车企业加大产品展示力度,大幅提升哈尔滨汽车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国内外知名度。联合权威行业组织,定期共同主办各类与哈尔滨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相符合的汽车产业论坛、展览会、研讨会、产业化项目推介会等。形成特色化、品牌化的汽车会展和博览文化,打造哈尔滨汽车城市品牌。
 
   联合汽车行业的专业组织和研究机构,建立哈尔滨汽车产业服务体系,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汽车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专利信息、产学研合作信息、行业法律法规信息、投融资信息等,为哈尔滨汽车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信息资讯、知识产权、咨询研究等服务。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