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第三批自贸区半年报:红利释放 新增注册企业超6万家

  2017年4月1日,四川、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至目前已经运行满半年时间。

  作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上述7个地方开展的各项探索工作进展如何?从总体情况看,目前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红利已经开始显现,7个地区截至今年9月底新增注册企业数超过6万家,其中辽宁、四川、河南3个自贸区新增注册企业均超过1万家,且各项创新清单也在陆续展开。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下一步工作中,各个自贸试验区将在系统集成创新、外资开放新领域等方面进一步探索。而对重庆、四川和陕西三个西部自贸区而言,如何运用自贸区赋予的权限,开展陆上贸易规则的探索,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新增注册企业辽宁最高

  从新增注册的企业数量上来看,根据最新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在第三批新增的7个自贸区中,辽宁、四川与河南三个自贸区的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过万。

  其中,辽宁自贸区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居首,达到13319家。四川与河南自贸区的注册企业数量紧随其后,四川自贸区共拥有13268个新增注册企业,河南拥有13234家。

  其余4个自贸区的新增注册企业数量低于一万家,其中,重庆为8608家,陕西为5898家、湖北为4877家、浙江为1069家。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浙江新增注册企业户数少,与浙江自贸区实施范围仅在舟山有关,而其余自贸区则在各省的多地开展。

  从注册资本总量方面来看,辽宁自贸区以其众多的企业数量带动注册资本数量庞大,位居第一,达到1867.3亿元。

  尽管陕西自贸区新增注册企业较少,但注册资本数量截至今年9月底已经超过1838亿,总量仅次于辽宁自贸区。

  四川、湖北、重庆、河南自贸区的注册资本总量分别为1197亿元、456.4亿元、516.1亿元、1745亿元。浙江自贸区的注册资本总量为700亿元。

  就户均注册资本观察,浙江自贸区的优势则可以体现出来,即其特点为:新增注册企业户数少、单个体量大——在上述7个自贸区中,浙江自贸区以0.64亿元的户均注册资本排在第一位,超过户均注册资本排名第二的陕西自贸区一倍,后者为0.32亿元。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浙江自贸区户均注册资本金高,与该自贸区的定位有关。根据规划,浙江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的要求,就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进行探索。

  从企业注册登记情况看,浙江自贸区中的注册企业以投资开发石油和大宗商品贸易为主,其中油品企业的注册资本就占新增企业注册资本的五成左右,而一家油品企业的注册资金一般在几亿至几十亿元,使得浙江自贸区的平均注册资本额较大。

  各项制度创新有序推进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试验区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三批自贸区均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重庆自贸试验区的一个探索,是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首创了“四自一简”的监管新模式,即自主备案、自行确定核销周期、自主核报、自主补税、简化业务核准手续。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了便利节约了成本,也是重庆自贸试验区贡献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之一。

  四川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也取得了成效。9月,国务院明确在全国推广13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其中包括来自四川自贸区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其主要内容为“构建物理载体和信息载体,通过政府引导、民间参与、市场化运作,搭建债权融资服务、股权融资服务、增值服务三大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与金融融合,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

  在通关效率方面,根据各个自贸区披露的情况,四川、辽宁等地有了实质性进展。

  目前,海关成都关区平均通关时间列全国前茅,其中进口8.84小时,出口0.75小时,较2016年分别缩短6.26小时和0.45小时,而川南临港片区区级行政审批办理时限压缩80%。

  根据《成都海关支持和促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实施办法》,成都海关将全面落实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实施“一次申报、分步处置”新型通关模式。通过该项改革,力争今年底双流国际机场通关时效实现“进口10小时内,出口0.8小时内”的目标。

  同样是在提高通关效率的探索方面,辽宁自贸区则在探索开展“归类尊重先例”先行先试。即海关各部门不再进行归类审核,改变了过去多个部门审核,不同人可能会提出不同归类要求的状况,减少了归类争议,极大缩短了通关时间,提高了通关效率,节省了清关环节成本。

  在复制推广自贸区试验区的经验进度方面,截至9月30日,四川自贸区成都片区已经完成国家级相关部委要求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123项中的117项,而重庆市则已经落实了51项改革试验经验中的49项。

  湖北自贸区成立近半年来,已启动160项改革任务,其中已落实完成32项,正在落实128项,实施落实占总改革事项(170项)的94.1%,同时,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确定的59项复制推广工作事项,已全部落地;207项改革任务,完成63项,在商事登记制度、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上述成果表明第三批自贸区的各项探索正处于有序推进,成果不断显现的时期。

  西部自贸区重在探索新贸易规则

  重庆、四川和陕西自贸区,是西部首批自贸区。在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后,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对于三地自贸区而言,未来共同需要探索的一个方向,是利用自贸区赋予的各项措施,对于陆上贸易规则的探索。

  因为就西部地区而言,过去不沿海、不沿边的劣势,正在逐渐改变。其中重要推动,是三个地区中欧班列,以及航空枢纽的推进。

  如从四川省自贸区划分看,三个自贸片区涵盖了对三种贸易方式的探索。其中,双流片区依托双流机场,将探索航空贸易方式;而位于泸州的川南临港片区,则依托长江航道,探索沿江开发的内河贸易。

  此外,四川自贸区还拥有第三批自贸区中唯一以铁路港为特色的青白江片区,其重要的探索方向,是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机制,以实现通道和监管服务机制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互认。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由此四川自贸区可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长江经济带空、铁、公、水联运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

  对于陕西而言,上述探索也在推进——陕西自贸区中的国际港务区有我国首个国际陆港“西安港”、中亚班列“长安号”,以及一类陆路开放口岸、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为基础的对外开放基础格局。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注意到,在西部三个自贸区的规划中,亦提出了对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如陕西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重点发展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重庆的果园港片区着力打造多式联运物流转运中心,发展国际中转、集拼分拨等服务业;四川的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则注重发展国际商品集散转运等口岸服务业。

  除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自贸区发展的重心,西部的3个自贸区还提供了大量的政策,以支持航空物流、港口贸易等服务业的发展。如四川和陕西自贸区都允许在当地设立符合条件的货运航空公司,陕西自贸区还引进了航运及国际船舶运输服务等经纪公司,重庆则鼓励发展直接或间接依托口岸的经济业态,并且支持发展国际快递物流,并计划在自贸试验区试点航空快件国际中转集拼等业务。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上述举措可以进一步推动西部各个省市的对外开放力度,实现由西部内陆到对外开放前沿的贸易角色转变。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